日前,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著名作家廖润柏(笔名鬼子)历时十八年精心打磨的最新长篇小说《买话》在红楼公共藏书楼举行新书发布会。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该书责任编辑付如初,与作者廖润柏进行了一场精彩深刻的对谈。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出席活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也发来了解读视频。
《买话》为廖润柏历时十八年精心打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出版。小说主人公刘耳重归故里,被七个空蛋壳拉回往事。很快,他发现,同一件事,别人和自己眼里有完全不同的“真相”,他想了解、想辩白,更想融入,于是他开始“买”话,买真话、买实话。
廖润柏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西罗城,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代表作“瓦城三部曲”《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和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颇受好评,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优秀小说奖、《小说选刊》年度优秀小说奖、百花文学奖等奖项。他的写作有先锋文学的美学锐利,也有深沉的现实情怀,对人情人性的幽微把握至深。
臧永清认为这本书切入的方式巧妙,一次归返家乡的旅途,一场场和孩童之间的对话,以及一遍遍内心深处的忏悔和救赎都直击人内心深处。
作为“瓦城三部曲”的责任编辑,李敬泽非常熟悉他的写作。他表示,廖润柏的语言总是锋利而精准,有标志性的美学风格,也有宁缺毋滥的自我要求。他沉潜多年、细细打磨一本书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他一直在自我超越。“《买话》是在一个没有人记着你的世界上,重新把自己找回来、重新建立自己的故事。” 李敬泽说,《买话》不是简单的乡土文学,不是出身农村的人才有的体验,如果你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由此,他谈到了文学史上的返乡与异乡书写母题:“异乡的主题几乎可称为人类文学的基本母题。”
张清华从现实、历史、哲学三个层面总结了《买话》的当代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廖润柏书写了当下的城乡差别,书写了乡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破败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它抵达了很多深层结构,重新以含蓄而深刻的眼光审视种种乡村问题,书写乡村社会戏剧性的小历史、荒诞性的大历史;从哲学上来讲,廖润柏现代主义态度处理‘还乡’主题,即人无论离乡还是还乡,永远都是孤独的。”
同为“广西三剑客”,作家东西与廖润柏已相识多年,他谈道,这个小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留白。“我们至今仍不知道七个鸡蛋壳是谁放的,因为作者进行了留白处理。这种留白的妙处就是让读者去猜想,读来韵味十足。对于写得太满的小说,读者有时反而不想读了,恰恰是这种悬而未决的样子,让小说充满诱惑。”
李洱认为无论对有城市生活经验的读者,还是乡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来说,《买话》都具有启发性和概括性,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相信很多读者从中能够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灵。同时,这本书从另外的角度书写了“山乡巨变”,在山乡巨变的时代,一个人、一群人,从老人到孩子,如何被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买话》准确捕捉了这样的主题。
廖润柏最后表示,自己属于慢工出细活的作家,在谈及创作过程时,他对“生活”感触颇多,但小说与生活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生活逻辑去理解小说的逻辑。廖润柏用老家的空房子比喻主人公返乡时经受的孤独感与隔膜感。“村里很多房子常年没人住,尽管跟村里别的房子挨得很近,看上去很亲密的,却有一种隔阂在。”这种孤独感,并不是一人一地之感,而是一种蔓延的时代现象。“我觉得刘耳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可能所有人。”
©2018-2025 版权所有 东方星舰(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津ICP备2024019341号-1
手机:15630218497 邮箱:axlt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