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夏天吗?还记得那场排队数小时,也要一睹真容的重磅展览吗?还记得与贾湖刻符龟甲、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等珍贵文物相遇的瞬间吗?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在成都博物馆盛大开启,引发无数观众前往,更掀起了一股汉字文化的热潮。
转眼之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又要到来。6月7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的前一日,“见字如面:《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新书首发式”在成都博物馆顺利举行。活动中,新书首次亮相,并抽取了在场6位幸运观众赠送新书,让观众能够一睹为快。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
从一场广受好评的展览,到一本备受期待的书籍,其中经过了怎样精心的准备与设计?在展览结束数月之后,“汉字中国”为何仍能焕发光彩。现场,来自文博、出版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缓缓道来这本讲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的书籍,是如何诞生的。
从一场展览到一本书籍
“汉字中国”讲述汉字文化发展脉络
铭刻着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刻划符号“贾湖刻符龟甲”、展示了古人在青铜器制造上的精湛技艺的折觥、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去年的夏天,当观众在“汉字中国”特展的展厅中辗转流连,也许难以想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将在数月后被印刷在纸张之上,继续与观众相见。
据介绍,为进一步挖掘诠释展览内涵,总结和延续文化成果,回应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成都博物馆组织20余名专业人士精心策划,并邀请多位考古、历史领域专家学者对专业内容予以把关,共同编写了同名图书《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
为幸运观众赠送新书
本书汇集了汉字文化发展脉络的225件重要考古文物、文献和传世书法珍品,创新性地以“源”“远”“流”“长”构建叙事脉络,分为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四个章节。从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到笔书民族气韵的淋漓翰墨,书籍在讲述汉字的演变历程中,诠释了“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这一核心概念,阐发汉字促进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维系多民族融合发展历史的重要作用,展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风采。
“书中不仅有文物的图片,也有对文物的详细介绍。图片的展现形式,我们也根据文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譬如《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我们把文物图片设计成一个可以‘打开’的形式,读者可以将文物的图片直接摊开,或者挂在墙上来仔细研读。还有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我们用大开本的形式做了拉页,给读者展现汉字的之美。”采访中,巴蜀书社副社长吴焕姣介绍道了新书中设计的“小巧思”。
当大众走进汉字历史
让汉字文化代代相传
开展当日便掀起观展热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展期内接待海内外观众140万人次,线上观众近亿人次;斩获2023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获评“2023四川省文化发展十件大事”,被国家文物局评价为“2023年全国最好的展览之一”……这些令人惊讶的数据和奖项,无不印证着展览的火爆。如今,图书《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的诞生,又承载着怎样的期待呢?
成都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任舸对本书的编写情况和价值意义作了总体的介绍,就本书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向人们持续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故事表达了期望,并对博物馆如何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如何阐释并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进行了展望,体现了新时代文博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新书首发式
“作为现象级的大展,‘汉字中国’展览在短短100多天的展期,吸引了超140万观众。这说明大众对于汉字文化和中华文明是非常关注,也渴望了解的。所以这本书籍,我觉得对读者进一步了解汉字文化,了解中华文明有着积极的作用。”巴蜀书社社长王祝英这样说道。
值得一提是,书籍在展览的基础上,收录了孙华、何应辉、胡范铸、彭邦本等学者关于汉字起源相关论文。“现在,展览虽然结束了,但通过书籍的形式,来讲述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让‘汉字中国’流传下去。”
©2018-2025 版权所有 东方星舰(天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津ICP备2024019341号-1
手机:15630218497 邮箱:axlt6@qq.com